上游观察|重庆交通有了“智慧大脑”,市民出行更便捷顺畅
轨道站步行10分钟范围人口覆盖率达到39%;公轨接驳线路增加14条,达到514条,占常规公交线路的73%;打通“断头路”50条,完善提升人行道1900千米……6月8日,2022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出炉,一组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一件件具体的民生实事。
(资料图片)
哪些地方需要提升?如何改造才能惠及更多市民?近年来,重庆用好智慧“大脑”,打通“任督二脉”缓堵促畅,高效、精准解决市民出行的困难,把民生实事办进老百姓心坎上。
识别出行需求推动小巷公交智能规划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一处秘密基地,这里装着中心城区的全部交通数据。哪些道路拥堵、哪里人群活动密集、公共交通运行实时反馈……这便是重庆交通的智慧“大脑”——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把这些数据综合分析后,我们就能构筑快速通达、便捷顺畅的交通网络。”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金伟说。
“小巷公交”作为联系居住区、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重要场所的一种接驳方式,它能够将公交线路和市民的生活圈紧密连接起来,使公交出行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此,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联合重庆交通开投公交集团两江公交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的手段,更加精准识别出行需求分布特征,进一步了解群众“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交通大数据分析,在两江新区大竹林片区约有1万人次的潜在客流量缺乏公交线路,这些客流主要分布在居民小区(江与城、金科天元道)、商业中心(大竹林商业街)、码头(凤栖沱码头)、公园(江与城体育公园)等出行热点区域。
“公交公司了解情况后,针对出行需求开行1619公交,采用中大型车,在满足客流需求的情况下,提高市民舒适度,方便老人、小孩乘坐。”金伟说。
融合手机信令、车辆GPS和IC卡等多源大数据,2022年,两江新区范围内共计开通9条小巷及接驳公交线路,大大提高了居民出行的便捷性。
“现在我上班都不用开车了,轨道交通+公交,绿色环保还便宜。”在互联网产业园二期上班的陈丽丽说。
了解出行难点筛选60个轨道站进行提升
轨道步行便捷性提升就是要让老百姓到轨道站的路径更加快捷顺畅,减少绕行距离、提高出行舒适性。
目前,重庆已经完成了铜元局、观音桥等46个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剩余14个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中。
“2021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和市住房城乡建委出台了《中心城区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实施方案》,计划三年内对中心城区60个轨道站步行便捷性进行提升。”金伟说,随着项目的逐个完成,不少市民反映到达轨道站点的时间缩短了,体验更舒适了。
这些点位是如何被筛选出来的?这也是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功劳。
金伟介绍,基于平台中的人口分布、出行需求、轨道站点、步行空间等数据,他们计算出市民从小区到轨道站步行时间和绕行系数,评估轨道站周边步行和公交换乘便捷性。针对步行条件较差的,在轨道站800米范围内,由于地形高差等原因造成的步行时间超过10分钟或者绕行系数(绕行系数=实际距离/直线距离)大于1.4的,采用“一点一方案”的方式开展提升。如,协调小区增加开口、增加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增加上山步道、扶梯等。
2022年6月开放的轨道铜元局站苏家坝步道,通过新建1条300米的上山步道和1座人行天桥,并增设7部电扶梯,形成了600米的上山步道系统,融侨片区7个小区、近4万人步行至铜元局站的时间,从25分钟以上缩短至10分钟左右。
梳理堵点卡点“针灸式”开展交通拥堵治理
“大屏上不同的颜色代表该路段不同的繁忙状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城市各个板块的发展,也能识别交通堵点。”金伟说,通过道路运行数据、路网规划和建设数据,可识别出中心城区堵乱点和“断头路”等为市民出行带来困难的区域,并采用“一点一策”针灸式精准施策,开展交通管理优化和打通“断头路”。
2022年,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联合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等部门利用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识别道路运行瓶颈点和堵乱点,深入开展车道能力挖潜工作。全年开展交通组织优化77处,采用新建多车道汇入信号控制、潮汐车道、可变导向车道、定向车道、右置掉头等多种形式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龙山路-龙山大道交叉口位于龙山路和龙山大道相交点,相交道路龙山大道为城市次干路,龙山路为城市主干路。
“改造前龙山路东西向路口车道数少、交叉口内通行距离长,导致车辆通行效率低。”金伟介绍,他们通过调整机动车道宽度,增加右转导流岛,缩短停车线等方式缓解了该交叉口高峰期间拥堵情况。同时,单独设置右转车道,方便交叉口通行效率,右转车辆不受直行车辆影响,缩短了交叉口进口道排队长度。
道路通畅了,人的心情也不堵了。
“现在,车辆打喇叭的次数都少得多了。”家住附近的王亚鹏笑着说。
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共排查出城市道路堵乱点150处,采取310项交通管理措施,160项工程改造措施。盘溪路松石大道交叉口、盘溪二支路路口、凯歌二支路等拥堵得到明显改善。
上游新闻记者陈竹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供图
编辑:李周芳
责编:孙琼英
审核:张松涛